学工在线

思政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学工在线-> 思政教育

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实施的主渠道作用,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跟得上青年成人成才的内在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制定本评价体系。

一、坚持主体性标准

(一)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课堂资源来开发,尊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二)评价落实

1.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高(参与的人数,学生个别学习或练习的时间,主动活动的总时间);

2.课堂气氛活跃(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交叉进行,小组之间学习与讨论有实质性的交流,学生表现出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有极大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能解决问题,或产生了新的想法);

3.学习效果好(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的相关能力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或扩展);

4.学生能参与教学评价(学生能自我评估学习效果、敢于评价教师教学行为及其优缺点、学生对教学的反馈途径及其常态化)。

二、坚持创新性标准

(一)评价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有无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无创造性以及所体现的创造性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评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其核心也应该是考察其能否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评价落实

1.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准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处理有创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教学方法与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精神饱满带动学生学习热情投入、注意力集中,教师注意挖掘教学资源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共鸣,善于调控教学进程、帮助学生保持持续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尖锐问题并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

3.激情涌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善于创设思维课堂,能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自由探讨相结合,尊重不同观点和看法、适时鼓励独立见解,学生自觉思考和探讨问题,表达顺畅、有新意和独创性,学生善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和教材中出现的错误,结合自身或社会实际,敢于和善于向教师、学习伙伴提出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三、坚持实效性标准

(一)评价教学是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过于追求甄别与选拔,我们既要过程也要结果,仍然坚持质量教学,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强调坚持实效性标准,教学评价的核心就在于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否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评价落实:

1.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在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形成良性互动,预定目标和生成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

2.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关注了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会的程度和会学的程度有所提升,课后组织的认知检测和问答调查,效果较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在心理、认知、情感上得到和谐发展);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新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断获得发现的乐趣及自信心,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教师能主动总结、反思,树立研究意识,思考、研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了解教师成长发展的需求,认识、发现课堂教学的规律,改进教学策略,提高专业水平,制定教师的发展目标,向研究型名师转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办法由公共基础部负责解释,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2022年12月7日


附:

课堂评价表.doc

听课人:                                                   时间:

系 部

班 级

                              科目

人数

科目

任课老师

课 题

课 型

项 目

评价因素

分值

优秀

良好

合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全面、定位准确,符合学生实际

3

2

1.5

1

教学重点突出,处理有创意

3

2

1.5

1

教学程序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突出主体性

3

2

1.5

1

方法的选用、媒体的匹配合理、独到

2

1.5

1

0.5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

1.5

1

0.5

教学过程

能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

5

4

3

2

面向全体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与收获

6

4

3

2

善于调动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指导与能力增长

6

4

3

2

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合学生并能根据课堂实情及时调整

5

4

3

2

教学媒体的选用恰当合理,不勉强、不多余

4

3

2

1

关注学生的“生成”并能及时提升

5

4

3

2

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空间

4

3

2

1

学习主动性

注意力集中,保持高度的学习认知热情

5

4

3

2

参与面广,大多数学生能投入老师创设的问题和活动情境中去

7

5

4

3

敢于完整表达自己的见解

7

5

4

3

在小组活动中积极活跃地参与

6

4

3

2

创新性

敢于提出异于别人的见解和观点

5

4

3

2

敢于对别人的回答、老师的讲述提出质疑

5

4

3

2

有“问题意识”,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

5

4

3

2

教师与学生的成长

教师驾驭、引领、调控能力得到提升

4

3

2

1

学生感到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3

2

1

师生互动良好,情感加深,互促成长

4

3

2

1

总评

总 分